主持人:近期温总理在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股市问题我毫不隐讳,我非常关心。”温总理的坦率让许多股民心里一暖。对此您怎么理解?您认为今年A股市场的走势将如何?
华生:总理在这样一个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对资本市场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对大家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发展比较薄弱,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也比较短,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对中国经济、资本市场的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我们都非常有信心,资本市场更大规模的发展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但是,对资本市场有信心,相信它中长期来说会健康发展,并不意味着明天股票就会涨,短期来看仍需要有风险意识。
A股市场2007年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6000点上方应该说泡沫是很大的。从前年10月份以后则进入了长期的调整,我当时曾经说过,这轮调整不能用日和月来衡量,因为考虑到当时市场泡沫太大,估值水平太高,已经脱离了经济基本面。
2008年末的时候,我说过两点,一是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剧烈调整,市场的泡沫基本上已经散去,市场处在底部区域,但是也要看到,在整个经济外围环境跟我们自己的经济还不太确定性的情况下,开始进入底部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出现大反转,也不意味着牛市很快就要到来。
二是2009年不会出现像去年那样的单边下跌市,今年的投资机会也会比2008年多得多。但是,在经济基本面还不稳定的时候,更多的是一些反弹和结构性机会,市场还会有振荡,会有很大的波动。
冷静客观来看,目前内外经济情况都非常不确定,面临的困难还非常大,我们股市的估值在全球来说应该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股指大幅度上涨,维持在一个高位并不很现实。
从短期来说,投资者还是要有冷静清醒的态度,在经济情况没有根本好转之前,市场行情恐怕将以振荡为主。
主持人:推出创业板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您认为推出创业板推出对资本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
华生:推出创业板首先是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步,从国外市场一些较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门槛较低,针对的不是传统产业、行业,而是有创新能力、有爆发力的、对经济社会有引领作用的行业和企业。 在创立前期,这些企业资本实力、风险承受能力都比较弱,资本市场恰好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快速做大做强的渠道。
同时,推出创业板对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这种作用可以从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面得以体现。创业板针对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这些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扩充资本实力,实现快速发展,创业板推出对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意义重大。
主持人:创业板经过多年筹备一直没有推出,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您预计创业板会何时推出比较适宜?
华生:长期以来,市场对创业板推出的担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出创业板会分流主板市场资金,使资金面产生压力;二是创业板门槛相对较低,在主板市场仍然存在制度完善方面的问题时,推出创业板会不会带来更多问题,影响市场稳定运行。
我个人主张创业板能够尽快推出来。首先,创业板对资金的分流作用很小,这一方面因为创业板上市企业盘子很小,可能几十个加起来也比不上一只主板中、大盘股的规模;一方面因为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即使批推一次顶多能推几十家,这几十家的筹资规模相对主板市场大、中盘股来说十分有限。
其次,在外部需求萎缩,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
再者,任何改革的推行、制度的完善,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可能就有些晚了。创业板推出之处可以谨慎一些,例如采用小规模起步、先试点后铺开等方式,在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主持人:今年两会期间,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缓解限售股解禁压力等问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您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对疏导限售股解禁压力您又有什么建议?
华生:我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是今年资本市场制度性建设的一个热点,目前IPO处于暂停的状态,期间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等新股恢复发行时能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安排,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扩大流通股比例;二是缩短限售股锁定期;三是完善询价机制。其中,扩大上市公司首发流通股比例,特别是大盘股的流通股比例,将有助于公司上市价格从一开始流通就比较合理。
当然,有观点提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应该实现上市第一天股票就实现全流通,我认为也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去了。新股发行上市时,发起人股东所持股份都要稍微锁定一段时间,国际惯例一般锁定3到6个月,如果新股一上市大股东就可以抛售,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护。
此外,限售股也是市场一直“头疼”的问题。我认为,首先不能光抓住股改来说事儿,实际上现在非流通股的大头并不是股改限售股,大小非目前在非流通股当中仅占1/4,它对市场的影响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主持人:您认为股指期货今年是否有望推出?
华生: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我认为股指期货要推出还有困难。股指期货的推出并不会对市场本身的走向产生一个确定方向的推动,从各国推出股指期货的情况来看,有些推出后股市上涨,也有一些推出是下跌,因此推出股指期货对A股市场的影响可能是中性。
但现在A股自2007年高峰以后下跌的幅度比较大,投资者的心理比较脆弱,这个时候任何不确定性比较大的东西都会让大家比较畏惧。不管从监管者,还是从业人员,还是投资大众,避险的心理可能都会占上风。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股指期货推出的可能性比较小。相对而言,更早些推出融资融券更加现实。
主持人:目前,海外市场危机不断。在全球环境恶劣情况下,您如何看待危机给我国金融和经济带来的影响?
华生:我国此次经济环境遭遇的困难首先是从海外引起的。但西方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因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我们的银行的海外业务、海外投资也很少。即使在外面有点投资,但与我国外汇储备相比,与我国整体资本实力相比只是一个零头。所以,我国金融体系遭受的冲击非常有限。
但是,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大,这跟我们外汇储备较高,加入世贸以后,出口增长快,对外需的依赖比较大等有关系。
但危机中,“危”与“机”是并存的,金融危机提示了我们,长期依靠外需恐怕不能维持,因此更要加快发展,启动内需。
我认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措施来刺激经济,我国在明确4万亿投资大政方略后,还会有进一步细化的方案出台。这些措施一方面会刺激经济,减缓经济滑坡,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所有这些政府投资应该说还是中短期的,真正内需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大众个人消费者的需求形成。
此外,我国经济复苏不单取决于政府财政资金的力度,还取决于外部经济复苏,取决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力度,这都需要过程。目前,在外部经济恶化还没有出现明确见底的信号,在我国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时候,证券市场的表现就会比较振荡,逐步消化不断出现的各种经济数据带来的影响。因此,市场在震荡中寻找方向,判断经济走向,这是正常的。
我国证券市场正越来越多地反映经济基本面,越来越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这就是我们证券市场更健康更强大的标志。认识到其波动和震荡实际上是对经济基本面不确定性的理性反映,这将会更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基本面,包括认识资本市场的走向。
主持人:近来关于金融危机“第二波”冲击的讨论很多,有人认为实体经济反过来又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影响。您认为对我们的冲击大吗?
华生:单就对金融系统的冲击来说,我个人认为机会是大于危险的。
危险主要在人家身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体系因为次级债,金融杠杆过度放大,使得大窟窿不断地暴露出来,形成巨大冲击,对实体经济也有极大伤害。
我国的金融系统与西方国家是隔绝的,我国大量外汇储备还没有使用,货币非常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金融危机第二波即使真来了,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冲击大,但对于中国来说是机会,因为中国储备多、实力强,金融体系的损失也最小。
如果以后金融危机发展得比较剧烈,确实有一个第三波,对我国最主要的冲击也将通过实体经济表现。所以,我们的麻烦不在金融体系,最主要还是在实体经济。
主持人:这可以理解为我国资本市场对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冲击不应该表现得太“惊弓之鸟”了?
华生:对,这一点实际上从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股的表现也能看得出来。西方股票市场首当其冲被冲击的就是金融股,而我们的金融股表现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健。毕竟,西方金融系统本身出现那种巨大的黑洞,崩溃性的影响在我国都不存在,我们金融体系免疫力也很强。
但不能说股票市场完全没有反应,因为世界经济的危机对我们的冲击可能通过实体经济传导,而经济基本面又是决定股市走向的根本。
另外,严格的说,现在仍然是金融危机第一波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还谈不上是第二波。波浪就是有起有伏,所谓第二波是指第一波冲击过去之后,经济和金融局面都有好转,人们的预期也开始变化,这时再来的形势逆转的冲击。从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情况看,这个第二波可能更加危险和致命。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一直在恶化,因此不太好说已经是第二波。明年或更晚些时间是否真有第二波,恐怕我们还要提高警惕、做好各种应变准备。
0
推荐